華中師大:千錘百煉出“金課”
“在9個智慧教室一同開講線性代數,創下同時帶8個班、學生平均成績高出其他班20分的紀錄。”談及華中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青年教師代晉軍,很多教師、學生都會豎起大拇指為其教學能力點贊。這個學期,代晉軍繼續創新教學方式,采用信息化技術以“1+N”的模式帶了15個班。
這是該校實行本科教學改革后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華中師大從營造教學環境、變革教學理念、創新評價方式、發展教師能力等8個維度重構本科育人體系,通過組建本科生院、實施小班化互動式教學、開設“教學節”、設立“教學創新獎”等手段,推進教育內容、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,加速本科教育“四個回歸”。
制度設計之變——
打造“重視教學、崇尚創新”的全新導向
“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校長。這個校長不是指某個人,而是整個學校的黨政、學院領導班子。”在近期的教學節上,華中師范大學校長趙凌云多次要求,“教師的主業是教學,科研的目的是為教學服務,不上課的教授就是不合格的教授。”
自2015年起,華中師大每年都舉辦教學節,開展教學工作坊、技能競賽、公開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,倡導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法,鼓勵師生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,以打造“重視教學、崇尚創新”的全新導向。
教學的基本載體是課堂,為將課程煉成“金課”,該校研制出臺A、B、C三類教學課程資源規范,對所有課程采取“建設—應用—認證—資助”的模式:任課教師對課程建設完成后,學校將組織校內外專家通過課堂聽課、問卷調查、資源認證等方式對課程進行驗收,目前已認證A類課程32門、B類課程184門、C類課程245門,累計資助教師984萬元。
“現在花在教學上的時間,是以前的兩到三倍,但也收獲了很多。”有教師感慨,首先是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了提升,其次是學校在考核體系上也逐漸向教學傾斜。
幾個明顯的變化是:學校管理層聽課評課常態化制度化;將課程建設及應用列入職稱評定條例;依據教學能力評選“教學型教授”;開展了三屆“本科教學創新獎”評選,一等獎獎金10萬元,一等獎課程成為全校教學改革創新示范課。
“新考核方式更公平,也更能鍛煉人。”該校第二屆本科教學創新獎一等獎獲得者田媛,組建團隊研發出集課堂簽到、答題、討論等功能于一體的教學互動工具“微助教”,打造師生互動、同伴互助的學習氛圍,讓學生不做低頭族,真正融入信息化時代的高效課堂。截至目前,“微助教”已在越來越多的高校中推廣,累計超過300萬名學生從中受益。
教學方式之變——
喚醒每位教師的教學創新意識
“木棉不喜歡一方攀附、單方癡戀、一味奉獻的愛情,但為什么一定要致橡樹,而不是樟樹、榕樹?”記者在華中師大文學批評課徐敏老師的課堂上,看到所有學生都在低頭“玩手機”。仔細一看,才發現他們都在忙著查資料、答題——
“橡樹有著銅枝鐵干,像刀、像劍,也像戟,更貼近男性形象……”
“木棉生長在南方,橡樹根植于寒冷的朔雪之鄉,兩者的反差更給人以沖擊感……”
“‘橡’字是去聲,讀起來更有韻律感……”
原來,這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“翻轉課堂”教學模式。在教學設計上,課程教師徐敏注重融合創新信息化手段,打造適合在線學習和混合式教學的課堂,把學生從“填鴨式”的課堂講授中解放出來;在課前還會收集學生在上節課呈現的教學大數據,分析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課前預習情況,據此將30余名學生分成6個小組,發揮教師講與自己學,組員間、小組之間相互學的多重效用。
“自學校對教師的督導、激勵方式增多后,教學環境正促使著我們不斷變革教學模式,調整知識點講授方法。”徐敏告訴記者,她還將學術科研問題糅進課堂教學,并通過課堂反饋情況進一步反哺科研,以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之間的良好互動。
因教學創新成果顯著,徐敏獲評“本科教學創新獎”以及“教學型教授”。在華中師大,像徐敏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,目前該校共評選出教學創新獎57個,帶動249名教師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方式改革。
此外,學校對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也越來越豐富,4年通過研討會、海外研修等方式共組織培訓教師1500余人次。近日,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公示,華中師范大學獲得特等獎。
學生評價之變——
激發每名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
“學生們穿著用獸皮縫制的裝束,時而模擬鳥獸生殖繁衍,時而進行圖騰崇拜、祭祀祈雨,時而生產勞動、狩獵自娛……”這是華中師大中國古代舞蹈史課堂上的一幕。該校舞蹈學專業學生不再需要通過卷面考核,而是以形象注解理論、舞蹈演繹歷史的方式交出期末答卷。
課程教師梁宇告訴記者,“從原始時代的《半坡祖妣》舞,到浪漫狂放、衣袂飄飄的《楚腰》舞,最后到明清時期婉約清麗的《挽扇》舞,通過將理論學習、理論研究和專業實踐融為一體,深入挖掘理論課堂的內涵,拓展其教學深度,才能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更加立體、全面和深刻的認識。”
自教學改革以來,科目考核方式變得愈加多樣化:以往以一張考卷為主,現在出勤率、課堂研討、論壇發言、平時作業、課下實踐都被記錄下來,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觀察、記錄,作出綜合性評價。
“誰在金錢背后露出猙獰詭異的笑?誰在油燈下編撰著千萬種獲利的法典?為掙脫剝削者施加的沉重枷鎖,全世界無產階級必須聯合起來!”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丁茜老師的思政課堂上,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學生黃懷滑在學校配發的《課堂學習手冊》上記錄所思所想所得。
“課前,我們須通過‘云課堂平臺’做足預習;課中,提出疑難點、查找資料、參與討論、完整記錄學習過程;課后,跟隨老師做科研、參與社會實踐。”黃懷滑說,“這些全都是期末考核的組成部分,精細化的考查方式完全扭轉了我們過去散漫的學習習慣。”
學生評價方式的變化也帶來了學風的改變,華中師大學情調查顯示:學生近5年在各級學科大賽中獲獎1026項,經常性自主網絡學習的比例高達85%,學習積極性和滿意度連續5年提升。
“立德樹人為本,本科教育是根。”在趙凌云看來,本科教學改革永遠處于進行時,學校還要進一步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,將“重視教學、崇尚創新”的育人文化氛圍融入貫穿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,造就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。